阿尔茨海默病破坏了负责清除有毒斑块的脑细胞的昼夜节律。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得出了这一结论。该研究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NatNeuro)杂志上。
阿尔茨海默病常常伴有睡眠障碍。患者晚上睡眠不好,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神志不清。这些症状长期以来一直与生物钟紊乱有关,但其机制仍不清楚。
由神经科学家 Eric Muzik 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淀粉样斑块是该疾病的一个关键特征,它破坏了数百个调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昼夜节律的基因的功能。这些细胞充当大脑的“清洁工”。小胶质细胞清除组织中的毒素和死亡细胞,而星形胶质细胞则维持神经元功能。
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淀粉样蛋白积累时,这些细胞中基因活动的正常节律就会被破坏,从而将有序的系统变成混乱的系统。结果,负责淀粉样蛋白清除的机制的同步活动被破坏。此外,淀粉样蛋白在数百个与炎症相关的其他基因中创造“新节律”。
此前,Muzik 的团队已经鉴定出蛋白质 YKL-40,其水平随昼夜节律周期波动。这些变化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有关。现在研究人员认为,恢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正常节律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内部生物钟如何影响大脑健康。也许将来我们会学会控制它——在正确的细胞中加强、削弱或改变它的方向,”穆兹克指出。
翻译:Euromedia24.com-在:








